超硬材料作為“工業牙齒”,是支撐高端制造、半導體、航天航空等戰略領域發展的關鍵基礎材料。自“十二五”以來,我國從國家到地方層面持續出臺政策,推動行業從局部技術突破邁向全球競爭主導,形成了覆蓋戰略定位、技術研發、產業集群、出口安全的完整政策體系。本文系統匯總我國超硬材料行業政策,結合行業發展階段與區域特征展開解讀,為行業人員提供一定參考。
一、超硬材料行業政策發展歷程:從“戰略認定”到“全球博弈”
我國超硬材料行業政策歷經四個階段演進,政策焦點從“確立地位”逐步轉向“核心技術自主可控”與“全球競爭力構建”,具體階段特征如下:
二、 國家層面政策匯總與解讀:聚焦“高端突破”與“安全可控”
國家層面政策通過“鼓勵研發+示范應用+安全保護”三重機制,推動超硬材料行業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型,核心政策及解讀如下:
(一)核心政策匯總:覆蓋研發、應用、安全全鏈條
(二)三大核心政策方向解讀
1、高端化:聚焦“原材料-裝備-終端”全鏈條突破,國家政策明確以“高端制品”為核心突破口,重點支持“PCD刀具、CVD金剛石涂層、半導體級金剛石”三大方向,同時推動上下游聯動:
技術路徑:從“低成本規模化”轉向“高精度高性能”,如《工業企業技術改造投資指南(2019)》鼓勵發展CVD金剛石涂層刀具、高精度PCD刀具;
應用延伸:推動超硬材料向電子封裝(如金剛石熱沉)、航天器件(如耐磨涂層)、半導體(如金剛石晶圓)等高附加值領域滲透,服務5G、新能源等戰略產業。
2、出口管制:構建供應鏈安全“防護網” 在全球科技競爭背景下,出口管制成為國家保護核心技術的關鍵手段,政策邏輯體現在三方面:
管制范圍:聚焦“卡脖子”環節,涵蓋“核心設備(MPCVD、六面頂壓機)、高端材料(3英寸以上金剛石窗口)、關鍵工藝(高壓合成人造金剛石技術)”;
雙重目標:一方面防止先進技術外泄,避免被用于潛在軍事或戰略領域;另一方面倒逼國內高端產品服務本土產業升級,保障半導體、航空等領域供應鏈安全;
對沖屬性:作為對歐美芯片技術限制的反制措施,提升我國在全球材料領域的議價權。
3、發展目標:對標國際,推動“國產替代+全球拓展” ,國家政策通過“多元工具”推動行業升級:
市場培育:通過“首批次應用示范”降低高端產品市場準入門檻(如PCD復合片);
資本引導:鼓勵外資參與高端制造(如《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2020)》支持超薄金剛石鋸片生產),同時扶持本土企業(如力量鉆石、中兵紅箭)突破核心技術; 標準建設:加快人工晶體、超硬材料制品標準制定,提升國際話語權,推動產品“走出去”(除管制類物項外)。
三、31省市政策匯總與解讀:“一核引領,多極協同”的區域格局
我國超硬材料產業政策呈現顯著區域差異化特征,形成以河南省為核心、多區域錯位發展的格局,具體區域政策重點如下:
(一)核心區域:河南省——打造“全球超硬材料產業高地” 作為行業“發源地”與產能核心,河南省政策最密集、目標最明確,聚焦“千億級產業集群”建設: 核心政策:鄭州市、商丘市、南陽市先后出臺專項政策,支持超硬材料產業鏈整合,例如鄭州航空港區支持超硬材料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 產業目標:鞏固人造金剛石、立方氮化硼(CBN)產能優勢(占全國70%以上),推動產業鏈從“原料-磨具”向“高端刀具-半導體材料”延伸;重點項目:布局CVD金剛石涂層、培育鉆石規模化生產項目,吸引上下游企業集聚。
(二)資源型區域:山西、內蒙古——以“培育鉆石”為轉型突破口 山西、內蒙古依托石墨資源優勢,將超硬材料作為傳統資源產業轉型的關鍵方向: 核心政策:出臺培育鉆石專項扶持政策,鼓勵“資源-技術-產能”轉化;產能規劃:山西布局煤層氣培育鉆石產能項目,內蒙古推動培育鉆石與珠寶、電子領域結合。
(三)高端應用區域:長三角(上海、江蘇、浙江)——突破“半導體級超硬材料” 長三角地區依托工業基礎與科研優勢,政策聚焦“高端應用突破”,而非產能擴張: 核心方向:重點研發半導體級金剛石(如金剛石晶圓)、CVD金剛石薄膜(用于芯片散熱);政策特點:無專項超硬材料政策,將其納入“新材料”或“半導體產業”整體規劃,通過科研補貼(如上海“張江專項”)支持企業與高校合作研發;目標:服務本地半導體、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實現“就近配套”。
(四)特色區域:新疆、湖南——布局“功能化超硬材料”,結合自身產業基礎,發展特色超硬材料方向:新疆:依托能源優勢,建設“金剛石半導體產業園”,聚焦金剛石功率器件研發; - 湖南:以“長沙先進制造”為依托,推動超硬材料與工程機械(如三一重工)結合,發展高性能耐磨部件; 特點:政策以“產業園+項目補貼”為主,規模較小但定位精準,避免與河南、長三角同質化競爭。
(五)待提升區域:東部沿海(廣東、福建)——政策“碎片化”,缺乏專項規劃,廣東、福建等東部沿海省份雖有眾多超硬材料企業(如奔朗新材、海明潤),但省級政策存在明顯短板: 政策現狀:未出臺超硬材料專項規劃,僅在“新材料產業規劃”中籠統提及,支持力度弱于河南、長三角;原因:產業資源更多向電子、新能源等優勢領域傾斜,超硬材料未被列為優先發展方向; 潛力:依托消費電子(如華為、OPPO)、珠寶(如深圳水貝、福建莆田)市場,未來可聚焦“消費級培育鉆石”“微型超硬刀具”等細分方向。
四、政策總結:從“局部突破”到“全球競爭”的核心邏輯
我國超硬材料行業政策已形成“國家定方向、地方找定位、企業抓落地”的協同體系,核心邏輯可概括為三點:
1、國家層面:從“引導發展”到“戰略博弈”
政策重心從早期的確立行業地位轉向核心技術自主可控與全球供應鏈安全,通過出口管制、首批次示范等工具,既推動國產替代突破“卡脖子”環節,又在全球競爭中掌握主動權。
2、地方層面:差異化競爭替代同質化擴張 河南鞏固產能優勢、長三角突破高端應用、西部發展特色功能材料,區域政策避免“一刀切”,形成“互補共贏”格局,有效降低行業內耗。
3、行業影響:推動超硬材料從“工業配角”到“戰略主角”政策持續引導下,超硬材料已從傳統的“刀具磨具原料”升級為支撐半導體、航天、量子科技的“關鍵戰略材料”,行業附加值顯著提升,為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提供核心支撐。
未來,隨著《“十四五”新材料產業發展規劃》深化實施,以及全球超硬材料市場競爭加劇,國家或進一步加大對CVD金剛石、半導體級金剛石等高端領域的支持,地方政策也將更聚焦“細分賽道”,行業將加速向“全球領先”邁進。